凯时KB88最“土”的民俗为何成了最“潮”的风?
发布时间:2024-02-26
 凯时KB88今年春节期间,湖南各地的庙会活动热闹非凡,长沙、永州、张家界等地,将民俗、非遗、美食、文创、国风等内容推陈出新,使传承千年的庙会文化呈现出妙趣横生的节庆风采……  庙会历史悠久,本土、乡土色彩浓厚。中国人长期积淀形成的一些思想意识、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,借由“庙会”这一载体延续传承、经久不衰。  22日,长沙陶公庙会在长沙县㮾梨街道陶公庙启幕,庙会精选舞龙舞狮、长沙花鼓等非遗项目进行

  凯时KB88今年春节期间,湖南各地的庙会活动热闹非凡,长沙、永州、张家界等地,将民俗、非遗、美食、文创、国风等内容推陈出新,使传承千年的庙会文化呈现出妙趣横生的节庆风采……

  庙会历史悠久,本土、乡土色彩浓厚。中国人长期积淀形成的一些思想意识、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,借由“庙会”这一载体延续传承、经久不衰。

  22日,长沙陶公庙会在长沙县㮾梨街道陶公庙启幕,庙会精选舞龙舞狮、长沙花鼓等非遗项目进行表演展示,迎接元宵佳节的到来;张家界、永州等地庙会灯会活动也如火如荼,汇聚祈福拜关公、国风嘉年华、元宵喜乐会等特色活动。

  2月22日,长沙县㮾梨街道陶公庙前坪,游客观看舞龙表演。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摄

  不仅湖南,春节期间,全国各地庙会备受热捧:北京各大庙会游园会共接待游客516.4万人次,成为旅游“顶流”;河南一个庙会单日游客达83万人次;杭州的庙会,入场需要排队几个小时……庙会的热度正以出乎意料的速度在升温,而升温的背后,是“国潮”力量的持续推动。

  “国潮”这个词诞生时间并不长,但已迅速成为新的崛起“势力”并不断扩容,日益多元化。包括庙会等民俗在内的“非遗”文化,于“国潮”流中和消费时尚产生碰撞与融合,便产生了新的符号意义——成为年轻一代的中国记忆。

  今年春节期间各大旅游平台的数据很能反映这一点。马蜂窝数据显示,过“非遗年”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首选,一些特色民俗体验、非遗文化表演热度不断上涨,学剪纸、逛灯会、做纸伞……民俗、“非遗”与青年,跨越传统与现代的边界,开启“双向奔赴”。

  2月23日,小朋友在展示自己捏制的“元宵米塑”。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立亮 通讯员 贺湘华 摄

  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中,“民俗”其实始终在场,只是这些形成于农业社会的特色,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,被逐渐淡化了影响力。而“国潮”风的出现,探索出将潮流、风尚,与社会热点、时代价值精神相结合的文化发展新路径,让年轻人在追逐这种借以时尚、文创形式流行的传统文化中,找到了自我风格和生活态度上的“完美契合”。

  “晓去龙华三半两,归时香烬满炉装。”烧香拜佛、求神叩愿,是中国传统庙会最为突出的特征。其次是商品市集、民间娱乐。

  现在的庙会,更多地凭借对文化潮流的敏感度、对青年文化消费的把握度,用新形式展现老手艺,不断进行花样翻新,吸引更多人前往。

  2月5日晚,株洲市天元区神农城,市民身着古装逛花灯展。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辜鹏博 张咪 摄

  打铁花、杂耍这些传统技艺自不必说,一些庙会还有跟知名IP联动的活动,将《灰姑娘》《白雪公主》这些经典故事搬上了舞台,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。除了内容创新,庙会也越来越注重专业化,将传统民俗、非遗文化和春节的节庆活动融合起来,打造出了独具特色的庙会品牌。

  已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,全国有33个庙会入选“民俗类”项目,湖南衡阳的南岳庙会、长沙的火宫殿庙会都在其中。

  2月9日晚,衡阳市南岳区祝融小镇,人们在观看非遗打铁花表演。曹正平 肖社峰 摄

 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、科技进行深度融合,无异于一场精神哲学的革命凯时KB88。“土”民俗翻出新花样,实际上就是在传承文化中解决好“体”与“用”的关系,不仅仅是依托消费创造经济价值,更要实现文脉的自觉传承。

  有的地方不断探索庙会的非遗品牌打造、市场开拓、数字化等,在讲好传统中国故事之余,大力引进文化创意产业,开发多样性的现代庙会文创产品,提升庙会传统的经济价值,将庙会打造成为重要的文化资源。

  如南岳庙会,有非遗活态体验区,让游客参与豆腐、烧饼、陶艺等传统手工艺制作;推出非遗研学旅游产品,集“剪纸、皮影、戏曲、武术、手工艺、美食”体验于一体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已累计接待国内外研学团队3万余人次。

  火宫殿庙会则引进湘剧、长沙弹词、皮影戏等湖湘特色民俗演出,吸引了湖南少数民族表演团队和非遗传承人来此献艺。

  2月23日凯时KB88,娄底市娄星区三向度书屋举办赏灯会、猜灯谜等活动,喜迎元宵佳节。吴永华 摄

  庙会火起来是好事凯时KB88,它让经济效益和文化效应得以放大,但要做到年年都火和“潮”,还需要注意掌握“火候”。

  不能过度商业化。有些庙会在形式上下足了功夫,但大多以吃、逛为主题,人们难以从中寻找乡愁和归宿。究其根本,还是在于主办方过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,使庙会变了味儿。

  其次是要紧扣“文化”这一内涵。庙会不仅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,在农村,还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舞台。作为一个重大节日的公共活动场所,庙会活动不能只盯“商业”,而丢了“文化”这个魂。

  庙会是文化的产物,文化才是庙会的核心,商业性只是附加价值,绝不能凌驾于文化价值之上。弄清本末,将庙会办得热闹、好看,又有内涵和格调,才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与,让一时“潮”成为年年“潮”。